对话王辉学者:我国治水智慧值得世界学习
中国拥有占世界6%的淡水资源,养活了世界近20%的人口,创造了世界18%以上的经济生产总值。这个奇迹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防洪智慧?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浩近日接受人民网专访,从三维视角剖析了中国水资源治理的实践与思考。南水北调:重构发展空间 “南水北调工程是名副其实的‘国家资产’。”在王浩看来,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性不仅仅是调水这么简单。它正在显着重塑我国水资源空间格局,优化国家水资源配置体系,支撑沿线地区高质量发展。王浩介绍,东中线一期工程已已安全稳定运行10年,综合效益巨大,对国家水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截至2025年10月,北南水利东线一期工程已北调水量超过830亿立方米,惠及沿线48个大中城市、1.95亿人口,有力支撑了北方地区GDP增长超过16万亿元。 “这不仅是一个供水工程,也是一个环保工程。”王浩强调,随着全线安全保障体系建设,中线工程水质稳定达到或超过地表水二级标准,东线工程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。北方50多个地区累计生态补水超过118亿立方米江河综合治理,极大改善了我国北方江河湖泊的生态环境,有利于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。节水:追求较为完善的屋顶绿化灌溉系统,推广农业技术节水措施,对支撑国家粮食生产持续增长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数据显示,2024年我国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将达到108.6万亩,与2010年相比,15年节水灌溉面积分别增长1.64倍和2.34倍。节水灌溉面积占农业有效灌溉面积的58.75%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从2010年的0.50提高到202年4月提高到0.58。王浩认为,发展农业节水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。随着灌溉面积不断扩大,基本保证了农业用水量“零”或负增长的用水形势。 2010年和2024年全国农业用水量分别为3698.14亿立方米和3648亿立方米。 “然而,随着节水灌溉的发展,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活动等方式,在有效约束用水户、规范取水行为、提高用水效率的同时,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。特别是北方地区作为水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未来应本着水土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系统思想,以保障健康的水循环为目标,按照水土保持的要求合理推进和实施农业节水措施。条件。维持健康的水循环平衡好生态安全、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,才是“真正的”农业节水:为中国的“不是靠花钱,而是靠体制改革”的方案做出贡献。 “这对于‘南半球’国家尤其有价值。”王浩总结说,中国经验的核心本质在于三个转变。一是观念上从征服自然到和谐共处。从寻找组织中的“高水平”到实际有效的东西。双手。 ” “这回答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根本问题:如何在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。” 消费总量基本稳定。王辉说,这是“节约用水第一”的结果。王浩先生认为,“系统治理”理念对于“南半球”国家尤为重要。水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许多国家,这往往是由于在治疗头痛和脚痛方面缺乏系统的反思。 “水管理不能仅仅立足于水,需要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流域的系统性出发,协调自然生态各要素,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、水资源节约、水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、水环境治理。”王浩举例说,河湖长制是一种可复制、可本土化的制度创新。 “成本低、见效快,核心在于‘责任明确、党政共担、属地管控’。‘中国不是输出模式,而是分享经验。’王浩强调,每个国家国情、水情不同,中方愿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,共同发展。”与“南方国家”在科研、标准、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,共同为全球水安全作出贡献。 (实习生刘以轩也对本文有贡献)。
- 上一篇:130条在线招聘评论谈鄂州,3位获奖代表现场谈创
- 下一篇:没有了
